昨天《“最短命”众议长被罢免了,不过是刚刚开始》有不少读者留言,觉得挺有启发,但感觉点到即止,不够过瘾。今天就再谈一点,那就是美苏冷战结束后,终于在美国本土爆发的又一场冷战,姑且称为“第二次冷战”,已经持续30多年,越演越烈。这场冷战对美国影响极深,并将决定美国未来的走向,进而影响到全世界,这场冷战主要战场在于广义的思想文化领域,表面看起来是围绕诸多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展开,但究其本质就是要确定三大问题:确定到底什么才是美利坚真正的民族特性和要坚持的价值理念?谈这个话题之前,有很多基础信息需要先分享一下,如果这些基础信息不了解,就很容易硬套我们自己熟悉的历史典故,就会出现拿古代某个时代硬套当代美国,但这显然是错误的,作为闲聊倒无所谓,但也仅仅是闲聊,万万不能当真。“第二次冷战”爆发于美苏冷战之后的上世纪90年代,在爆发之前就一直在酝酿,巧合的是上一次围绕话语权的争夺战同样爆发于世纪之交,当时的核心是宗教。理解美国,必须首先从宗教开始。就如《“最短命”众议长被罢免了,不过是刚刚开始》提到的,全世界真正实现世俗和宗教彻底大一统,不再根据信仰的差异将对方指责为“异端”,而是从现实、理性乃至利益角度去思考、处理现实问题的国家,极少极少,大规模国家只有一个。举一个小例子就明白了,看起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信奉各种宗教,但有多少是无保留的信奉?又有多少是有前提条件的呢?比如要求神满足某某愿望,比如平安、发财、升官等等才去信奉?发源于欧洲的西方文明,大体上处于世俗和宗教的二元分割状态,这就意味着宗教和世俗互相影响,两种权力彼此争夺,信仰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。美国最初移民主要来自新教主流地区,宗教观念根深蒂固,而且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跨越大洋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陆,有太多不确定性,宗教信仰可以很大程度上给人以安抚。在早期殖民地时期,教派数量极多,不同地区的移民信奉不同的教派,仅信奉人数较多的就有公理教、圣公教、洗礼教、加尔文教、长老会教等等。由于新教打破了“中间商”垄断,强调人可以和神直接沟通,来到新大陆之后,由于不同地区、文化、民族、信仰的人彼此融合,加上新大陆不同于欧陆的特殊环境,再加上美国独立建国,于是出现了新一轮宗教爆发,一般被称为“第二次大觉醒”(或“福音新教”运动),出现了更多的宗教教派。虽然教派数量很多,教义不同导致矛盾不断,但大体上终归属于新教,核心思想都来自于宗教改革运动之后,所以没有本质冲突,这个时期相对比较稳定。但后来就不一样了,随着殖民地越来越大、欧洲战乱不断等等,吸引来了更多移民,再加上黑奴被大量贩卖到新大陆、印第安等原住民融入等等,导致新教地位被撼动,尤其是天主教和犹太教移民大量涌入,于是渐渐形成了新教、天主教、犹太教三足鼎立的格局。虽然矛盾比新教内部教派之间的矛盾更深了,但毕竟还比较亲近,起码都信奉《圣经》,加上美国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,足够的土地、财富足以大大缓解矛盾,所以日子还过得去。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,虽然一直有其他信仰的移民不断来到美国,比如伊斯兰、印度教、佛教等等,但终归数量有限。尤其美苏冷战爆发后,美国作为整个西方的大后方,通过援助欧洲、争夺世界霸权、工业革命,整个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,而为了对抗苏联,必须加强实体经济、制造业,必须改善民生、注重社会分配,这一切都使得当时美国有占比极高的中产阶级,而且基本以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主,只要有增量,那矛盾都可以压制。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变化,尤其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。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。在新技术大规模推广的初期,机器的使用一定会减少就业岗位,再创造新的就业,但这就意味着工人必须转型,转型失败很难再次就业。信息、交通、物流改变了全世界,跨国甚至跨州生产成为可能,于是就出现了“去工业化”,而由于信息技术等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也就提高了资本对利润率的要求,那么那些利润率不够高的产业、岗位就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。全球化也意味着人的全球化,上世纪70年代也是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,留学生管理放宽,家庭团聚政策改革,对非法移民的管理也跟不上现实变化,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移民开始涌入美国,导致美国原本的中产阶级(主要是工人阶级)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,随着信用货币时代到来,金融资本开始崛起,积累了大量财富,借助美国政治献金、旋转门等制度,影响力迅速超过传统产业资本,而金融资本的崛起,就让实体制造业的利润显得更加不值一提,加速了实体制造业的外流。对于一个几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家,要想实现充分就业、拥有最大占比的中产阶层,必须充分发展实体制造业,这跟人口规模更小的国家截然不同。1970年代之前的美国,就是以实体制造业作为支柱,当时美国社会是上下少、中间多的“橄榄型社会”,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得整个社会相对更加平等,社会财富足够多让大多数人生活还不错,再强调下,当时的中产阶级主要是工人和产业技术人员以及生产服务业从业者。1970年代之后就不一样了,资本空前发展,本土对资本的意义下降,跨国资本、金融资本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的新资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,于是就加剧了社会的分化,原本是中产阶级的工人等开始阶层下滑,生活水平发生大幅下降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大量移民进入,就导致出现了很多矛盾。比如过去日子过得好,那么对于要求获得特殊照顾的黑人、女性以及同性恋等群体,当然可以尊重,这也符合传统“美国梦”的价值观。注意欧洲起源的西方文明,宗教和世俗是二元分割的,彼此影响极深。原本宗教信仰体系基本稳定,也就是“新教-天主教-犹太教”三足鼎立,而现在大量移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信仰,比如拉美化,而按照过去的惯性,又需要尊重多元化,还形成了“政治正确”,凡是歧视多元化、歧视少数族裔的都会被打压。这就导致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冲突,也引起了美国保守派力量的巨大反弹。比如按照“政治正确”的观点,需要保护少数族裔的利益,那么保守派就提出来按照既然讲平等反对歧视,那么不歧视黑人,也就应该不歧视白人;同样的,不歧视移民,那也不应该歧视老美国人。而在技术进步、社会变化等等因素下,原本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已经面临诸多不同宗教的冲突,结果到上世纪末又出现了现代主义神学,对传统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冲击,引入了很多新的元素,包括浪漫主义、人类一直在进步、宗教观念需要适时调整等等。
一个核心问题是《圣经》的解读上,过去新教、天主教、犹太教都以《圣经》作为基础,新教改革也是强调直接阅读《圣经》来建立人与神直接的沟通,但现代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就罢了,还把文献考证用到了《圣经》上,比如经过考证认为《旧约》首五卷,也就是最根本的《摩西五经》并不是摩西写的,而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,有很多人参与编写,最后才汇编而成。这就打破了《圣经》的权威性,既然首五卷都被考证不是摩西写的,那其他部分呢?《圣经》跟其他历史流传的书本还有本质区别吗?这就意味着,信仰的一切包括真理实际来自于人,是人类自己在进步和发展,《圣经》的权威来自于人内心的真理得到证实,而不是因为神授。
很快美国社会宗教信仰大大衰弱,比如按照“世界价值观调查”的统计,起码在2007年以前,美国都是全世界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,比如在询问“上帝在生命中的重要性”时,满分10分受访美国人平均评分为8.2,但是仅仅到2017年就下降到4.6。再次强调:美国是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国家,影响到包括宪法在内的各个方面,而以上种种变化,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弹。保守派的特征就是:坚持信仰犹太教和基督教、坚持盎撒白人新教道德传统、坚持西方经典思想等等。在他们看来,经济上受损,而在社会生活上,美国抛弃传统信仰变得越来越世俗化,导致堕胎、生育率下降、同性恋盛行等等,这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。宗教、种族、利益、理念种种分歧越来越大,这一场冷战越来越激烈,形成了多元主义、政治正确、世俗化与保守主义、反政治正确、传统信仰之间的激烈对撞,表现在政治上,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出现更多的对抗。小镇昨天说麦卡锡被罢免不过是刚刚开始,上面谈到的种种就是关键,尤其注意的保守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被削弱。比如从1984年以来,共和党在各个指标上都在退步,共和党的选民也更多以45岁以上、白人男性、中部地区等为主。而在全球化、金融跨国资本、科技革命、移民浪潮等等冲击下,保守派必然被进一步削弱,目前看不到扭转的可能,保守派绝不会妥协,如果要反抗,就必须抓住当前。毕竟这是决定未来路线的关键斗争,虽然不会像南北战争那样激烈到直接发动战争,但烈度大概率只会更强而不是变弱,这就是开头所说的“第二次冷战”。
推荐结合次条《神与人的第二次内战,谁将获胜?》,有助于加深理解。
除本号外,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
请注意辨别,欢迎关注